最新目录

宗孝忱书学思想浅说

来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2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宗孝忱(1891—1979),字敬之,世居如城,如皋县立师范学校毕业。他曾执教于如皋师范,是当代著名艺术家傅申先生在大学求学时的授业恩师。其篆书取法秦小篆,临写《泰山刻石》

宗孝忱(1891—1979),字敬之,世居如城,如皋县立师范学校毕业。他曾执教于如皋师范,是当代著名艺术家傅申先生在大学求学时的授业恩师。其篆书取法秦小篆,临写《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等碑帖达两百多遍,用笔婉转流畅,线条匀净温润。宗孝忱被列为民国以来在书法上有极大成就的人(另有齐白石、于右任、罗振玉、吴敬恒、马寿华等人)。先生在世,极其重视书法教育:“自有文字以来,即以书法为教育上重要之学科”“国民学校以至中学,对于书法更应特别注重,时时对学生说明书法的重要,引起书法的兴趣,使成爱好书法的习惯,有终身受用之实益,且坚固其民族精神的信仰”。先生著有《书潜溯源》《书法十二讲》《书法歌诀》《写字方法》等书法教育理论著作。

一、书法与三育的关系

宗孝忱先生曾劝诫青年,“借书法涵养才智、陶冶性灵,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工具”“书法可以矫正人之趋向,可以变化人之气质”。书法章法的和谐有序,可陶冶人的动作言语有秩序;书法风格的雄伟或秀丽,又可以陶冶人的性灵。他认为德、智、体是学习书法的三个条件:

一是德育。先生教书,德占首位,其著作《写字方法》《书法歌诀》中均有所提及。其认为,“学颜真卿的字,无形中就濡染端人正士的风度”。宗先生是我国传统文化培养出来的一位儒者,受恩师沙元炳先生熏陶,“谆谆焉惟德行操守是勗,不使以文艺相矜尚”。先生将德的教育,放在学习书法的首位。这也与古人学书的理念相吻合,正所谓作书先做人:

心正则笔正。(柳公权 《书小史》)

苟其人品凡下,颇僻侧媚,纵其书工,其中心蕴蓄者亦不能掩。有诸内必形诸外也。(项穆 《书法雅言》)

宋人书例称苏黄米蔡者,谓京也。后世恶其为人,乃斥去之,而进君谟书焉,君谟在苏黄前,不应列元章后,其为京无疑。(王绂 《书画传习录》)

德行低下的书家也有,如宋代的蔡京就是因品德低劣,而被世人不愿提及其书法方面的成就。

二是智育。先生认为,写字要活泼玲珑,笔笔间、字字间要配合精密,这就是要有智育。王羲之曾将纸比作阵地,笔比作兵器,心意比作将军,结构比作谋略,将书法比作用兵的运用之妙,这就是智育的蕴涵。中国书法中的笔法、章法、结构、墨法,每一部分都很精妙,如何使四个部分整体和谐统一,是需要书写者历经千万次的临摹、思考、实践才能得出的。

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王羲之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夫书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大抵书须存思,余览李斯等论笔势,及钟繇书,骨甚是不轻,恐子孙不记,故叙而论之。(王羲之 《书论》)

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王羲之 《书论》)

书圣王羲之这里强调存心细想的“存思”“结思”对书法创作的作用。

宗先生早年的书法远宗二王。嗣后研究文字学,兼习篆书,临习李斯《峄山刻石》达两百次,且精赵之谦的《许氏说文叙册》。篆法优美,深得“碧霄鸾凤漫回翔,苍海蛟龙互蟠纽”之妙。这正是先生书读百遍、沉思千遍的结果。

第三是体育。先生所说的体育包含两种含义:一是写字是个体力活,需要很好的身体素质;二是写字要雄壮健爽,笔力千钧。杜甫诗句“笔阵横扫千人军”,其中有笔力千钧的意思。书法艺术其实就是人驾驭笔墨的力量和本领的记录。蔡邕最早强调把书写者身上的力留在纸上,字中才能显示出力度来。

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蔡邕 《九势》)

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卫铄 《笔阵图》)

“尽一身之力”不是尽全身的蛮力,而是用笔的一种巧力,技巧之力。书写者巧妙地运用人体各部分的力量,让毛笔与纸面摩擦产生有力度、有质感的墨痕,而使欣赏者看到具有力量的作品。同时,物理学范畴的力也需要体现在点画之中。

须是字外有笔,大力回旋,空际盘绕如游丝,如飞龙,突然一落,去来无迹,斯能于字外出力,而向背往来,不可端倪矣。(王澍 《论书剩语》)

他指出空中摇笔是虚力用笔,即字外出力,落纸之后才变成实力用笔。正所谓“笔力能扛鼎”“点如高峰坠石”,这又是何等石破天惊的力量。

文章来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bjtydxxbzz.cn/qikandaodu/2021/0620/714.html



上一篇:城市与体育互动发展研究
下一篇:校园足球运动对青少年自尊心的影响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投稿 |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编辑部|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版面费 |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论文发表 |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