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神话中的体育文化探析以舞蹈和射箭为例(2)

来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8-0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二、考析昆仑神话中舞蹈和射箭的踪迹 以《山海经》为代表的神话古籍所记录的许多的片段,其性质都很接近原始,其大部分应当就是原始时代的产物。

二、考析昆仑神话中舞蹈和射箭的踪迹

以《山海经》为代表的神话古籍所记录的许多的片段,其性质都很接近原始,其大部分应当就是原始时代的产物。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古代各族是在幻想、神话中经历了自己的史前时期……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这是对神话本质最深刻的揭示。也正因为如此,人们亦把史前时期的原始社会称为“神话时代”。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产生舞蹈和弓箭的国家之一,追古溯源,几乎和华夏文化一样久远。追踪“神话时代”的舞蹈和射箭活动,“彩陶盆”“岩画”“汉画像砖”等史迹遗存,以及文字记录或历史文献是重要研究对象。

(一)西王母神话与舞蹈

西王母神话是华夏远古神话中的重要内容,是最富有神话想象力、最具有完整体系的神话之一。山海经》《淮南子》《穆天子传》《神异经》《竹书纪年》《庄子》《归藏》《汉书》《水经注校》等都对西王母有所记载和描述,西王母或指女王,或指族群,或指方位、方国,亦是歌舞女神,且与古羌族有着密切的关系。《山海经·大荒西经》载:“西王母之山”为充溢着轻歌曼舞气氛之神山灵水,此地“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是处,是谓沃之野”,舞蹈纹彩陶盆中舞蹈形象承载着古羌先民们巫舞演绎过程,许多汉画像砖中乐舞场面记载着东西歌舞交流的盛况。

1.舞蹈纹彩陶盆:古羌乐舞

《山海经·西山经》载曰:“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西王母之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山海经·海内北经》:“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山海经·大荒西经》:“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在以上描述中,头戴华胜是西王母的主要特征。“胜”也称“华胜”,《汉书·司马相如传下》:“暠然白首戴胜而穴处兮。”唐·颜师古注:“胜,妇人首饰也;汉代谓之华胜。”胜虽然是秦汉时期妇女常用的首饰,但在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上,虽然也有不少妇女的形象,但基本没有看到头上戴有华胜的,凡出现头戴华胜的女性形象,必定是西王母。关于这一点,《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指出“画像石中的西王母常戴胜,这种饰物几乎成了她的标志之一。”

野牛沟岩画位于青海省海西州格尔木市郭勒木得乡西北约70公里处的昆仑山脚下,其中图1人物形象身着长袍,戴胜,左手举一只鸟,左上为日月,右下画面为后人所填。《岩画上的历史画卷·青海海西岩画》说:“该图形为晚期形象,为磨划法制成。”[6]汤惠生说:“晚期形象为倾斜打击法制成”,并通过岩画制作技术特点和经微腐蚀直接断代法(microerosion dating)测定为公元前1000—前500年作品。结合“戴胜”为秦汉时期西王母的“特权”专属观点,可以初步推断图中形象为西王母。图2为大通县上孙家寨舞蹈纹彩陶盆,据测定其真实年代约为五千年至五千八百年前,①盆内壁舞者戴胜尾饰形象,有学者认为是先民们装扮成图腾兽在举行重大祭祀活动时的图腾舞蹈,舞者的头饰和尾饰显示了原始先民对“戴胜、虎齿、有豹尾”西王母的原始崇拜和信仰。

图1 人、戴胜、日月、鸟(野牛沟岩画)图像来源:《岩画上的历史画卷——青海海西岩画》

图2 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舞蹈纹彩陶盆图像来源:《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史图典》

崔永红先生曾专门就西王母作《西王母考》一文,认为“西王母活动的空间在青海湖环湖地区,周围辐射半径为一二百公里”[7]。西王母“虎齿豹尾”并非是人类的真实面目,而是一种图腾化的神的外表,是先民们从心灵上对部落首领的原始性装饰。在不超越考古学实证条件下,这个时期,大多数体育文化活动的原始性还没有最后完成与劳动过程的分离,而这种或者是祭祀舞蹈,或者是庆贺收获舞蹈,最后完成与劳动过程的分离,已具有了体育的最初形态。

乐舞不能缺少音律,而音律的体现离不开乐器。在青海地区出土文物中,与舞蹈纹彩陶盆几乎同时代的乐器较多。出土于青海省民和县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细腰单面鼓、现存于青海省乐都柳湾文化博物馆,可吹出四个高低不同声音的陶哨、出土于同德宗日文化遗址可吹出声调的陶埙,以及乐都柳湾石磬(属齐家文化)、民和喇家遗址巨石磬(属齐家文化)、化隆下半主洼陶埙(属卡约文化)、西宁朱家寨遗址骨笛(属卡约文化),都兰诺木洪塔理他里哈、骨笛(属诺木洪文化)等。还有宗日遗址出土的“二人抬物彩陶盆”,汤惠生认为所抬之物应是鼓,绘图为鼓舞图。青海地区关于舞蹈和乐器出土实物较多,除了说明原始时期的音乐和舞蹈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之外,在某一种程度上也说明,古羌乐舞在青海地区史前时期十分盛行。这种舞蹈是远古时期羌人在典礼仪式中,有音律伴奏下的一种连臂舞蹈。连臂乐舞,在其渊源上,属于旧石器时代的猎人艺术,是狩猎巫术和食物分享仪式中的环形舞,大抵以火为环绕物,在其它史前文明中也同样存在,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

文章来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bjtydxxbzz.cn/qikandaodu/2021/0804/753.html



上一篇:广东丰顺烧火龙运动的历史渊源与当代传承和发
下一篇: 体育论文_女性与奥运:向着“更平等”的目标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投稿 |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编辑部|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版面费 |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论文发表 |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