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时期武举科考制度的四次改革及其历史影响(4)

来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8-0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另外,康熙为了平衡满汉考生在录取名额方面的比例,积极改革顺治时期“重满抑汉”的录取风气,采用一视同仁的态度,对满族考生和汉族考生在录取环

另外,康熙为了平衡满汉考生在录取名额方面的比例,积极改革顺治时期“重满抑汉”的录取风气,采用一视同仁的态度,对满族考生和汉族考生在录取环节方面保持一致,不设障碍,并且不断增加汉族考生所占比例,较大的南方各省的录取名额,使汉族考生中举的机会大为增加,促使清代的武举制度更加完备。

3 康熙时期武举科考制度改革的历史影响

3.1 改变了武举考试中“以文取士”的传统风气

中国武举科考的发展过程受到文举科考的影响很大。清初,虽然通过武举科考获取功名和晋升的机会不亚于文举科考,但受到传统的“重文轻武”“以文取士”等观念的影响,在武举科考中仍然流行“以文为重”的考试倾向,忽视了国家武举开科取士的初衷和目的。康熙认识到了武举科考中“文试”太盛的弊端,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 年)下旨:“武进士之文,不过熟记成语抄写旧套而已,论文取中,必致不均,而人才亦多遗漏,必以马步箭俱优,人才出众为佳耳[21]。”同时,为了避免文试内容在武举科考中占据比例过大的问题,康熙要求武举考生必须重视外场的武艺较量和竞争。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下旨:“议准会试武举,由部会同外场考试官,考试外场完毕,即将八旗汉军、及直隶各省合式武举实数,并注记弓马好者,分析开明,请旨定取中名数[22]。”康熙为了避免武艺谋略好的人才因内场考试不理想而未被录取的问题,要求在武举科考会试环节,对于马步骑射技勇水平较高的考生,可以事先编入预备好的“好字号”之内,并甄别“好字号”内通晓文理的考生,作为优先录取的对象。每届武举科考结束之后,如果还有多余的录取名额,可以从通过马步骑射技勇且策论考试合格的考生群体中遴选,以保证优秀的武备人才不会因文科考试成绩不理想而被遗漏。由此可见,康熙非常重视武举考生的“武略”,而对其“文才”方面的要求要淡化一些。

将外场考试成绩作为考生录取的重要标准,一改武举制度形成以来所衍生出的“重文”怪相,使武举科考过程中“重文轻武”的现象得以改善。康熙皇帝改变了武举考试中“以文取士”的传统风气,对后世历任皇帝的武备人才选拔观念也产生了重要影响。雍正、乾隆、嘉庆朝更是完全沿用康熙时期的武举科考内外场考试办法,由此选拔了能够符合统治者预期的和军队需要的武备人才。

3.2 武举考生应试身份限制逐渐放宽

康熙时期武举科考对考生身份的限制逐渐放宽,尤其是鼓励兵士参加武举科考,且对此制定了一系列优惠和照顾措施,使选拔的武备人才更加符合军队建设和作战实际的需要。康熙同时打破了满人兵士在武举科考中的一系列优势和特权,逐步取消了汉族兵士参加武举科考的身份限制。康熙四十八年(1709 年),康熙帝指出:“朕观八旗汉军人等,用于文职者多,而用于武职者甚少,嗣后武乡会试,亦着八旗汉军人等考试,所增额数不过数名,可以收勇健人材之用,于武科甚为有益[23]。”康熙皇帝在观察八旗汉军任用的过程中,发现担任文职的人较任武职的人多,因此另外增加武举名额供八旗汉军参加武科考试时使用,并鼓励汉族兵士参加武科考试,如果擅长马步射者,可因此获得提拔,康熙想借此提升武备人才的整体水平。虽然提供给八旗汉军的报考名额有限,但却为武举考试增加了一批有实战经验的应试者,经此出身的武进士因其自身具有实务经验,因而能马上进入角色。可见,康熙皇帝为使军中优秀兵士获得升迁机会,特别放宽了对武举应试者的身份限制,使兵士不再受限于战功的多寡决定升迁,也可由武举考试获得职位晋升的机会。这一改革一直延续到清朝后期,大量的兵士通过武举科考获得了职位晋升,使武举制度在清朝能够顺利的延续和运行。

3.3 武举科考内容开始趋于实用

康熙对武举考试不重实用的现象非常不满,在增删《武经七书》相应内容时就指出:“武经七书,未必皆正,所言火攻,水战,皆虚文[24]。”他认为《武经七书》的部分内容华而不实,作战套路过于繁杂,实用性不强。经过康熙下旨修订后的《武经七书》,更加简明实用,考生们将其称为“新武经”。另外,康熙特别看重考生在内场考试策题环节答卷内容的实用性,在每次阅试武举考生的试卷时,康熙都要仔细查验考生是否对朝廷用兵、驱寇等方面有针对性的实用方略。康熙二十一年(1681 年),康熙下令将所有参加武举殿试考生的试卷重新选摘,挑出其中“实讲利弊”的试卷,优先录取且填榜公布。康熙在阅试试卷前,特意询问“有言海寇当绞者否”,发现新科武举状元的试卷中竟然没有提到对割据台湾的郑经的用兵方略,大为不满,随后将该状元降为二甲第一名。自此,武举科考策题环节皆以讨论国家用兵实务为主,“废弃虚文,讲究实用”的武举科考文试内容选用风气开始形成,外场考试同时也受到了实用风气的影响,对实战需要的“弓马技勇”突出的考生予以优先录取。以实用为主的武举科考内容确保了武举科考的方向不至于走偏,使其在选拔有真才实学的武备人才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文章来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bjtydxxbzz.cn/qikandaodu/2021/0804/746.html



上一篇:略论体育概念在近代中国的生成与演变
下一篇:先秦陇南体育的基本形态及特征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投稿 |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编辑部|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版面费 |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论文发表 |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