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学校体育课程设置政策研究(5)

来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8-0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在兵式体操充斥校园之时,有识之士也及时开始反思。徐一冰1914年撰文批评学校体育“误以军事为体育”[60],认为“学校体育亟宜革除兵式教练一门”,

在兵式体操充斥校园之时,有识之士也及时开始反思。徐一冰1914年撰文批评学校体育“误以军事为体育”[60],认为“学校体育亟宜革除兵式教练一门”,“专重正当运动”,并由“我国技击为最高尚之运动,惟以练习艰苦、工夫深远,文弱者流,辄鄙夷视之,实则行之于学校,即为我国最古最良之体操术”,继之提出“凡自高等小学第三学年起,即可添入体操科内,以修养勇健之体格,保存国技之菁华,强种强国,亦教育之急务也”[61]。毛泽东1917年的《体育之研究》对此也作了严厉批判:现今之体育“多有形式而无实质,非不有体操课程也,非不有体操教员也,然而受体操之益者少,非徒无益,又有害焉”;“教者发令,学者强应,身顺而心违,精神受无量之痛苦,精神苦而身亦苦矣,盖一体操之终,未有不貌瘁神伤者也”[19]。同年,恽代英也认为,“究其对于强健身体之关系,毫不知晓,终无异于军队之从鞭笞教令中得来学问者而已,即令为军国民,岂足谓之曾受军国民教育者哉!”[62]第五届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更是于1919年指出:“近鉴世界大势,军国民主义已不合于新教育之潮流,故对于学校体育自应加以改进。”[63]此后,“国内之运动空气渐次紧张,国立学校当局觉体操之无生气,亦添课外运动。国立学校体育之由单轨制(专用体操)而进为双轨制(体操与运动并行)”②。

表3 民初(1912—1922年)学校体育课程设置相关法规一览表时间法规名称相关内容意义1912年9月28日《小学校令》“以留意儿童身心之发育、培养国民道德之基础并授以生活所必需之知识技能为宗旨”。体操为初等小学校、高等小学校必修科目《中学校令》“以完足普通教育、造成健全国民为宗旨”1912年12月《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体操要旨,在使儿童身体各部平均发育,强健体质,活泼精神,兼养成守规律、尚协同之习惯”;“视地方情形,得在体操教授时间或时间以外,授适宜之户外运动或游泳”1912年12月2日《中学校令施行规则》体操为中学校必修科目。“体操要旨,在使身体各部平均发育,强健体质,活泼精神,兼养成守规律尚协同之习惯”1912年12月10日《师范学校规程》体操为预科、本科第一二部必修科目;“体操要旨,在使身体各部平均发育,强健体质,活泼精神,兼养成守规律尚协同之习惯,并解悟小学校体操教授法”1913年2月24日《高等师范学校规程》体操为预科、本科必修科目1913年3月19日《中学校课程标准》体操为必修科目1913年8月4日《实业学校规程》体操为各类实业学校预科、本科之必修科目重申体操的必修科目地位;沿袭清末兵式体操,教授要旨强调守规律、尚协同,体现了强烈的军国民主义倾向;第一次对课外体育活动做出规定,体育课程内容更加丰富1915年1月《颁定教育要旨》“今之言国民教育者,于德育智育外,并重体育;使幼稚从事游戏,活泼其精神;稍长进习兵操,锻炼其体格;极至掷球角力,习为常课,运动竞走,时开大会,凡所以图国民之发育者无所不至,此民之所以能卫其身也”《特定教育纲要》“尚武教育,以自初等小学注重体育卫生,加以军队束伍进退之法为始”[51]重申尚武教育1915年《军国民教育施行方法案》“小学校学生,宜注重作战之游戏”;“各学校应添授中国旧有武技,此项教员,于各师范学校养成之”;“师范学校及各中等学校之体操学科时间内,宜于最后学年加授军事学大要”;“中等学校以上兵式枪操,最后学年宜实行射击”;“中等以上学校体操教授应取严格锻炼主义”;“各学校宜特设体育会”;“各学校宜由职教员率同学生励行各种运动游技”。“小学校学生,宜养成军国民之性质及军人之志趣;中等以上学校学生,宜具有充当兵役之能力”[52]军国民主义达到鼎盛时期,武术进入体育课程1919年《推广体育计划案》学校体育:加授武术;注重课外运动;设法优待体育教员;规定体操及教练之成绩考查法。体操及教练之成绩考查法由身体、精神、智识三方面行之[53]近代中国学校体育政策走向独立的一次尝试[54]《改进学校体育案》“近鉴世界大势,军国民主义已不合于新教育之潮流,故对于学校体育自应加以改进:减少兵操时间,以体育代之;增加体育经费;注重师范学校体育;注重女校体育;改良高等小学校、国民学校体育;实行身体检查;改良运动会”[55]军国民主义开始淡化,近代学校体育进入新时期

在这一时期,学校体育课程仍以军国民主义为导向,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时安排等与清末大同小异,特别是依旧以兵式体操为主要内容。此间,学校体育课程引进“非体操的近代欧美体育性质的内容”如游戏,并“在体操教授时间或时间之外,授适宜之户外运动或游泳”,出现了课内体操与课外运动的“双轨制现象”,武术也开始进入体育课程。体育课程内容由单调、枯燥向活泼、有趣过渡,较之清末有了相当大的突破和革新。

文章来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bjtydxxbzz.cn/qikandaodu/2021/0804/749.html



上一篇:张伯苓体育思想下的南开童子军研究
下一篇:明代体育题材陶瓷婴戏纹饰的艺术特征及社会表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投稿 |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编辑部|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版面费 |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论文发表 |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